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白云年味】煎堆已炸好,静待游子归家来

2018-02-12 陈若兰 石建华 白云时事

春节临近,正是白云家家户户油锅升起,煎堆炸起的时候。在江高镇大田村祠堂里,女人们放下了手中的农活,团团围坐,忙碌地和面炸煎堆,男人们在一旁张罗着写春联送村民。如今村里不少人家已经做好了煎堆,就等着孩子们回来。

一种传统,代代传承

“一斤糯米粉要配上四两白糖,不淡也不腻。”今年63岁的好姨从20岁开始就熟练掌握了做煎堆的技巧,伴着倒下的滚滚开水,趁着腾腾热气,好姨三两下就和好了面团。她说,“一年到头,总要碌一碌,让香气香香间屋,年味才到了。”

在白云区众多的村落,都有着过年炸煎堆的传统,象征着金银满屋,收获丰盛。这份年味,饱含着人们对阖家团圆、生活美满的祝愿。每年农历12月20日前后,白云区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置办年货,做煎堆。


“地里有农活也得停下来,叫上左邻右舍,锅炉一开,就可以了。”好姨说,自己小时候常在年前就陪着母亲串门炸煎堆,几个人围坐在一起,跟着村里的妇女做煎堆,煎堆很快就做好了,一来二往,自然就掌握了做煎堆的技巧。

小孩儿跟着大人们做煎堆。



嫁人之后,好姨给家人做煎堆,这一做,就是40多年,从未间断过,如今,儿女早已成了家,孙子已经3岁,她说,自己的三个儿女都喜欢吃煎堆,每年必须做上几斤,即使女儿嫁出去了,她还是会留着一些寄过去。


“做煎堆最难的就是收口,这口收得好,炸出来的煎堆圆碌碌。”好姨取一小块面团,捏成薄薄半圆碗形向笔者示范,只见好姨右手慢慢捏薄,左手的虎口逐渐的缩小让面团收口处成一洞,再快速的捏紧收口,做成中间空心的煎堆坯,面团粘手时,她还用少许糯米粉作手粉,动作娴熟。时不时,还和一同围坐着做煎堆的亲戚邻居们拉拉家常,这年味,自然就散开来了。

做煎堆最难的就是收口,这口收得好,炸出来的煎堆圆碌碌。

一种味道,人人念叨

似乎只要几个女人坐到一块,什么巧活都能做。

左邻右舍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做煎堆。


不出一小时,一箩箩的煎堆就捏好了,一旁的油锅已然烧开,喊着一句“煎堆碌碌,金银满屋”,嗞的一声,白乎乎的煎堆放下锅,守在油锅边的妇女不断地用筛子的底部在煎堆上轻压、打圈,让其受热均匀。

村里的孩子们围坐惊叹,见证此刻煎堆慢慢膨胀变圆,越“碌”越大,香醇的花生油慢慢把煎堆浸染至金黄,喷香的气味顺着窗口弥漫在外头,当煎堆膨胀到似一个球的时候,煎炸者就用筛子轻轻捞起,甩一下油,放进盆子中。


“现在做煎堆的步骤简单了许多,还记得以前我们也喜欢围在灶台前,看家人炸煎堆,煎堆做好了,第一时间吃上一个。”大田村民谢志伟说,小时候在做煎堆前,家人会去地里找来稻穗铺在地上,煎堆炸好了,就放在稻穗上吸油,使得刚做好的煎堆外酥内糯而不腻。要是煎堆放上几日,他们还会选用清蒸的方式,配上小粥,自成一道佳肴。

小孩们在一旁吃上刚出炉的煎堆。



谢志伟说,今年,远在美国的堂哥堂姐如往年一样打来电话,希望堂弟能给他们寄去些煎堆,吃上家乡的“年味”。

每年,谢志伟家都会多做上两斤煎堆,打包快递给远方的亲戚。此时,煎堆兴许已经漂洋过海到达远方,远方的亲人正沾着亲人亲自磨的黄豆粉,尝着这道念叨了一年的家乡“年味”。谢志伟说,如今就等着在外打工的人陆续回来,等到大年初二,同宗的叔伯兄弟一同回到家乡叙家常,也要吃着煎堆,走时还要送上些煎堆。

新闻优选

1.今日,石马重现桃花雅集盛况!

2.别出心裁手织围巾、展书法,白云这个春节温暖送得好!

  文|陈若兰

  图|石建华

  通讯员|谢高田

  排版|欢欢  

    (本文由“白云时事”原创发布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